永胜县期纳镇街西村委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
街西村位于永胜县南片,隶属于永胜县期纳镇。街西村委会成立于2001年4月,地处期纳镇北边,到乡镇道路为二级柏油路,整个村委会耕地总面积3653亩,其中水田2052亩,旱地1601亩,人均耕地0.79亩,平均海拔1430米,年平均气温18℃,适合种植水稻、玉米、蔬菜等农作物。有林地43405.5亩,经济林果地1800亩。街西村下设栗山一组、栗山二组、栗山三组、栗山四组、烂泥箐小组、跑马田小组、新村七组、新村八组、杨家洼小组、围墙、水碓小组、宝月寺小组、13—14小组、15—16小组、大坪上组、大坪下组共15个村民小组,在册户籍人口4023人,共计1023户,本地户籍劳动力2025人,已转移就业923人。街村设立街村党总支部1个,下设8个村党支部(含一个特色产业支部),街西村党总支部在册党员118名。全村电力、网络全覆盖,有村级活动室3个,卫生室一个,街西中心小学校舍一所。
街西村大事记
1950年1953年,1950年解放,栗山、八代、柳家村、新村、烂泥箐等成立“栗山农民协会”,驻址:栗山,隶属期纳公社。上街西,宝月寺,杨家洼等成立“街西农民协会”,驻址:上街西,隶属期纳公社。
1953年到1958年,1953年初,八代、柳家村合并满官,栗山及以上合并街西,成立:“街西乡人民政府”,驻址:街西灵光寺,隶属期纳区,后期又改制为“街西高级农业合作社”。办公驻址随之搬迁至现在的“新村”办公点。
1958年到1969年,1958年初全国范围内掀起“人民公社运动”,于当年成立了:“街西人民公社”。驻址:新村。
1969年到1984年,1969年“街西人民公社”改制为“街西大队”。驻址:新村
1984年到1991年,1984年“街西大队”改制为“街西乡人民政府”。驻址:新村
1991年到2000年,1991年“街西乡人民政府”改制为“街西办事处”。驻址:新村
2001年至今,2001年“街西办事处”改制为“街西村民委员会”。驻址:新村
1952年街西村土地改革,划定阶级成分。
1953年街西村把栗山原“来碧庵”古寺改建的私塾重建为“栗山小学”,是街西村的第一所小学。
1954年街西村开始筹建黄泥滩水库,并于1958年建成投入使用。
1958年街西村辖区内S220省道通车,至2010重建永胜至祥云二级公路完工,变更为554国道,即现在的祥宁二级公路。
1958年街西村创办了大集体伙食堂。
1962年街西村大集体伙食堂解散,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生产。
1967年街西村没收地主大富的粮食,以及对二次房产的没收,掀起了农业学大寨高潮。
1971年街西村筹建油磨箐水电站,并于1973年建成投入使用,该电站正式开始了街西人民的“电”时代生活。
1972年,街西村修建了第一幢土木结构办公大楼,由当时生产队自行投工筹资修建。
1975年,街西村修建了街西村附中学校,即:现在的街西村小学。
1976年,街西村下设有栗山小学、跑马田向阳小学、杨家洼小学、街西小学(位于现宝月寺村小组)、大坪小学五所小学。
1979年,街西村栗山经县级部门批准,由村民自行筹资修建了“新碧寺”,原“新寺庙”;现该处为栗山佛教文化的一个景点。
1980年,街西村土地联产承包到户,土地开始了承包制经营。
1980年,街西村栗山筹建了第一座通村大桥,该桥建成于1982年投入使用,改变了夏季就被河水阻隔东西交通的现状。
1986年,在街西村征地修建“期纳糖厂”。
1992年,街西村成立老年体育协会。
2002年,街西村栗山村民自行筹资修缮该村景点“莲花井”,该井为栗山村小组发展过程的重要饮水源。
2003年,街西村大坪村上、下两个村小组修建了6公里的简易路,并于同年正式完成了通电。
2005年,街西村修建混泥土结构办公楼230平米,投资约15万元。
2007年到2012年街西村实施“一事一议”,完成了街西村坝区13个村小组的村道道路硬化,全线硬化约9公里长;该项目享受国家政策帮扶300多万元。
2017年修建村集体活动中心办公楼一幢,投资约40万元。
2018年高速公路修建,街西辖区内约3.61公里长度,并于2020年修建完成投入使用,也完成了街西村通高速的“高速梦”。
2019年,街西村辖区内程海补水工程项目修建,辖区约3公里左右的建设里程。
2020年,街西村完成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,全村统计人口4023人。
2020年底,街西村全村实现了全面脱贫。